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四方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四方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993年,德国大众汽车落户上海。
作为大众汽车的供应商,德国的弹簧生产企业克恩-里伯斯也来到中国,计划在上海周边建厂。
当时,这家企业的总裁斯坦姆博士考察了很多地方都不满意。最后,偶然途经太仓时,看到当地海运堤两岸的杉树,“很像家乡的黑森林”,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于是决定在这里落户,成为当地第一家德企。
30年过去了,克恩-里伯斯在太仓先后11次增资,从最初仅6名员工、占地40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7万平方米自建厂房、年产值15亿元人民币的“弹簧王国”。
与此同时,今年1月,随着伯曼集团在太仓注册成立,太仓也迎来了第500家德国企业。
太仓,江苏一县级市,地不过8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80多万,却成功吸引了500多家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企业远赴重洋落地开花,成为著名的“德企之乡”,其秘诀是什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中央强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吸引外商投资的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探讨下这座“德企之乡”的进化逻辑,看看能否从中获取一些经验和启示。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曾如此评价太仓:“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
所以我们有必要先给太仓做个简单的画像。
太仓,江苏省辖县级市,由苏州市代管。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总面积809.9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4.80万人。
2023年,太仓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4.94亿元。
在不久前公布的“2024赛迪百强县”榜单中,太仓位列全国第六。
在强县如林的江苏,这个成绩也许不够突出,但如果放在浙江和山东,太仓则是稳稳的第一县。
当然,与其他县域相比,太仓最独特的ip还是“德企之乡”这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截至目前,太仓的德企总数已经突破530家,占到中国德企总数的10%。其中包括“隐形冠军”企业6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1家;德国20强家族企业已有8家在太仓投资,包括舍弗勒、联电、通快、贺利氏、默克、博泽、马勒、科德宝;德国十大机床企业中有6家在太仓布局,包括通快、埃马克、巨浪、德福埃斯、奥美特、因代克斯。
从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太仓,到第100家德企落户,一共花费了14年时间;从第400家德企落户到第500家落户,仅仅用了两年多时间。
可见德企在太仓的投资还在增加、集聚度还在提升,太仓“德企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我们不禁要问——德企之乡,何以太仓?
研究下来,我个人总结了三个关键词:地缘、产缘和人缘。
先说地缘。不可否认,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太仓成为“德企之乡”的一个巨大先天优势。“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是太仓的地理标签,从太仓市政府到上海人民广场的车程仅为50公里,1小时就能够抵达。
太仓与上海陆域接壤38.8公里,为苏州临沪三个市区中最长;昔日上海通往江苏的第一条公路——沪太公路全长38.5公里,这条始建于1921年的公路曾被列为上海最长的公路之一,至今依然是上海的主要道路之一;此外,太仓还坐拥38.8公里长江黄金海岸线,是江尾海头的重要节点,太仓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超800万标箱,位居全国第8、全球第20位。
但光有地缘还不行,地缘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很多大城市周边照样有很多欠发展地区。有紧密的利益联结,积极嵌入到先进地区的产业分工协作链条中,地缘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这就要说到产缘。太仓成为“德企之乡”,离不开与上海的产业分工、产业协作。大众落户上海,太仓分到了配套产业的一杯羹,深耕多年,太仓已集聚70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这里面的中坚力量就是德国企业,来太仓的德企中,七成与汽车制造相关。
目前,一辆汽车70%的零部件都能实现“太仓造”,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中有18家在太仓布局。
前不久,太仓市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江苏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企业往往难以离开,也不愿离开。
为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协作,近三年,太仓引进“沪上项目”超500个,超60%的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成为上汽集团、特斯拉供应商。仅今年上半年,太仓就新引进伯曼设施设备、博傲汽车等“沪上项目”78个,全面融入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近水楼台先得月。2023年太仓港汽车出口43.95万辆,占全国汽车出口总量的8.4%,成为江苏汽车出口第一大港。
坐拥地缘、深化产缘,太仓成为“德企之乡”还有众多好人缘。
如果说第一家、第二家德企落户是运气使然,那么,500多家德企都涌来中国的一座县级市,就不能用运气解释了。
德企纷至沓来,除了太仓政府的主动招引之外,德国企业家朋友在他们国内的口碑相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毕竟远赴重洋在异国他乡投资,同胞的背书更可信赖。上文提及史明德大使所说的,“太仓在德国的知名度,比在中国高”,也是一个明证。
因为克恩-里伯斯落地太仓的发展成绩以及斯坦姆博士等人不遗余力的推介,德国轴承巨头舍弗勒集团、机床巨头通快、电气连接件巨头菲尼克斯等企业纷纷尝试在太仓投资。
时至今日,太仓已成为中国德资企业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也是唯一一个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的“中德企业合作基地”。
知识具有外溢性。外资进入中国,不只是带来了就业和税收,更重要的是,他们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对我们本土企业的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
深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区奇迹”的诞生,在顶层设计上离不开伟大的制度创举,在落地实操层面离不开改革开放初期外资企业带来的先进管理模式、理念、技术、人才和资金。
在太仓,大量德国企业落户后,先后带动了800多家本土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德企开展产业配套、创新协同、人才共育、资本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了当地产业链的升级与完善。
还有托克斯、通快等优质德企进行了大量的技术输出,累计为200多家本土企业提供了智能制造九游会登录的解决方案。
德企落户太仓,还极大提升了当地人才培育工作。
过去德企来到太仓,要想找合适的技术工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解决企业缺技工的问题,太仓决定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2001年,在中德两国政府共同推动下,太仓建成国内首家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由克恩-里伯斯、主营创新教具的慧鱼公司、太仓高新区政府和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共同运营。
除克恩-里伯斯之外,其他企业可以用5万元的价格从该中心“买”走一名学员。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德企落户太仓,技术工人需求激增,需要的工种也越来越多,许多德企纷纷效仿克恩-里伯斯,在太仓建立培训中心。
太仓的职业学校也由此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的道路。2007年,与当地德资企业以及德国工商行会上海代表处联合创建的国内首个跨国企业培训中心——中德培训中心成立。
自此,太仓先后建立了15家“双元制”培训中心,设立了双元制研究院,构建了中专、大专和本科多层次有序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中国最大的“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基地,累计培育出1万多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既解决了德企的用工问题,又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大量人才。
大量德企组团落户太仓,一方面对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人才培育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促使太仓政府的营商服务更国际化、更法治化。
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说,德企选择这里不仅是沿江临沪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太仓的营商生态具有持续稳定性。
德企更愿意根据政府的长远规划来制定自身的发展计划,这就要求政府在奖惩标准、流程细则等方面保持高度稳定性,一旦出现政策的“反复横跳”或“朝令夕改”,将影响德企的预期和信心。
其实无论是面对德企,还是本土民企,太仓的营商服务都是一以贯之、平等对待的。在不断落实最精准、最给力的多维保障之外,太仓希望营造一种最亲近、最有为的政商关系,即“无事不扰、有呼必应”。
太仓认为,扶持企业发展,尊重企业家,就像栽树,不能老摇晃。为此,太仓强化行政用权监督,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少问少管,严防乱登门、滥登门,严禁乱罚款、滥收费,对必要的检查监督也要各部门统筹兼顾,不能让企业整天迎来送往。尽力不干扰、打扰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让企业静下心来忙发展、忙创业、忙做大。
企业不断追加投资就是对当地营商环境最大的认可。前期落户太仓的德企中,90%都进行了增资扩股。德国十大隐形冠军企业之一的舍弗勒集团,落户太仓29年,增资13次,累计投资超20亿欧元,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成为江苏最大的德国企业。
去年9月,“2023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榜单发布,太仓蝉联榜首。作为“幸福榜单”的常客,太仓已11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7次位列县级市榜首。
着意耕耘,自有收获。
前不久,长三角万亿gdp城市“半年报”陆续公布,苏州以6.2%的增速排名第一,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同样夺冠。
而在苏州市辖区和县级市中,太仓市同比增长7.7%,位居全市第一。
宜商的环境构建好了,产业的沃土培育到位了,经济不断成长自是题中之义。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太仓的进化之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